为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交流,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,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会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、中国水产学会在中国渔业政务网等媒体上,就产卵场修复、栖息地修复、增殖放流、生态净水、鱼道构建、外来水生物种防控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开展宣传。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留言提出宝贵意见,也欢迎推荐各类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新技术和新模式。
(一)工作背景。由于陆源污染输入以及过度无序海水养殖等原因,导致局部海域富营养化,生态环境受到破坏,病害和赤潮发生几率增加,亟需对受损海水养殖水体做修复。海马齿是我国南方多年生肉质草本耐盐植物,是海水环境理想的修复植物。开展海马齿生态修复,对于修复和保护海域生态环境、促进渔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。海马齿具有耐高盐高温,繁殖快、易成活、扩繁可控,对、、等污染物吸收能力强等特点,同时相比于大型海藻在南方受到无法度夏的限制,海马齿能够保证修复季节的连续性,因此可用于海水环境修复。通过浮床设施将植物移植到可承受其重量的载体材料上,使海马齿的枝叶生长在空气中,根生长在水里,利用植物和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来净化水质。同时海马齿发达的根系可吸附大量悬浮物质和营养盐,通过植物收割可从水中有效移除、等营养盐。
(三)技术方法。包括生态适应性评价、移植扩繁关键技术和设施研发、综合修复能力和效果评价等方面。具体方法:开展拟修复区域盐度、温度、、营养盐、光照等环境因子调查,对修复区域海马齿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,确定能否开展修复。选用经济、环保型材料作为浮床载体,要求具备一定能够承担重量的能力,浮床面积依修复水面大小而定。将符合一定规格要求的海马齿茎段扦插于定植基质中,扦插天内遮阴控制光照强度。通过测定海马齿对、营养盐固定量,水中、营养盐去除率等评价海马齿的修复效果。根据目的不同,开放性海域可采用海马齿生态网箱模式进行水域环境原位修复,海水陆基养殖可采用海马齿生态浮床模式进行尾水治理。
(四)工作成效。该技术已在福建沿海北部、中部、南部的海水养殖区、休闲垂钓基地示范应用,并应用于海南工厂化育苗场尾水多级处理,取得积极成效。2012年首次将海马齿应用于东山湾开放式海水养殖区进行原位修复,经1周年扩繁,密度可达1488株/m2、生物量152.5kg/m2,通过生长吸收固定养殖水体C、N、P为5214、377.0和22.9g/m2。实践证实海马齿通过生长吸收固定水体C、N、P含量,与大型海藻能力相当,但其发达的根系可吸附大量悬浮物质,并促进根际微生物生长,加速营养元素吸收。因此,海马齿对海域环境的综合修复能力强于其他修复植物。此外,根据研究和应用成果,编制了福建省区域标准《海马齿茎段移植技术规范》(DB35/T 1889-2020)。
(五)适合使用的范围。海马齿是热带亚热带植物,在我国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等地均适用。海马齿适应能力强,在土培、水培、淡水到海水环境皆可生长,可应用于海淡水区域的水域环境修复。
(六)应用前景。该技术可应用于海水池塘、育苗场、工厂化养殖车间、半咸水潟湖、海水养殖网箱、近岸海域等,在海水养殖环境修复和养殖尾水净化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同时海马齿兼具开发为海水蔬菜、饲料、药用植物等潜在经济价值,可丰富海上粮仓组成内容,具备比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。
(七)相关建议。1.建立海马齿修复技术标准化模式,细化完善技术原理、技术方法、设施构建、效果评价、适用情况、修复机制,加快海马齿修复技术应用推广;2.扩大海马齿修复技术示范应用场景范围,将其应用于海水养殖尾水处理和海域环境治理,拓展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模式和途径;3.加快海马齿产业化开发利用,降低移植栽培成本,研发海马齿海水蔬菜、饲料、精深加工产品等,提高海马齿经济效益使其更易于推广应用。